罗振宇:「学分银行」会存入你的每一分努力,未来的学习军备竞赛无人幸免 世界微资讯
文丨王雨佳
编辑丨乔芊
(资料图)
11年前,罗振宇走向40岁,他不再只是节目制作人,采访大咖,而是做起了“罗胖60秒”。通过这个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开出什么的知识盲盒,他把自己变成了初代目“知识网红”。
随后罗振宇的“得到”,把一个又一个曾经少有人知的学者和老师,孵化成“知识网红”,把经济学、心理学、哲学打造成“网红课程”。花费99元到199元,这些曾经只被锁闭在象牙塔里的“王谢堂前燕”,就可以藉由互联网,飞入数千万寻常用户的脑海里。
从罗振宇个人的网红IP出发,从2012年到2021年的9年时间过去,思维造物的营收8.43亿,毛利率50.85%,初具规模。
在罗振宇之前和之后,无数人试图用内容敲击商业世界的大门,然而极少有人真正能让C端用户为知识、内容掏腰包。
早在2012年,罗振宇就看到了技术进步,互联网的普及,对知识和教育产业的改变,看到了10年后知识、教育商业化的未来,并将之变为现实。
时间走向2023,AI人工智能浪潮袭来,ChatGPT表现出的学习、知识能力对普通人近乎降维打击。人人都想问:在AI和机器面前,普通人类的学习和知识还有多少价值?
2023年,罗振宇刚过了知天命之年,而思维造物出发的“罗胖60秒”在诞生10年后如约下线。这也让他再次思考“知识、教育10年后的未来”。
在航行中看向远方,逢山开道、遇水架桥,是企业掌舵者们的使命和任务,这也是36氪专访栏目「看见2033」的初衷:找到那些曾经改变过去、因此也最有能力改变未来的人,询问他们对“未来10年”后商业社会的看法,以及他们为何愿意在一件事上倾注10年。
把维度定在“10年”而不是今年和明年,也不去谈论具体的公司业务而是“其他”,36氪认为,未来比过去重要,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是从未来中来的,我们看到了未来,再去执行。
我们相信那句投资圈著名的箴言:人们往往高估了未来一两年的变化,而低估了未来十年的变化。
罗振宇看到的未来,会有一个数字化的「学分银行」记录人的每一次学习,每一分上进和努力。他猜想「学分银行」会成为社会重要信用体系,学校、企业都会参考学分去评价人,也都会成为新的学习机构去赋能每个人。
(“看见2033”是36氪推出的一档CEO高端访谈节目,旨在“深入一场对话,构筑一个未来”。本文为访谈节选,完整视频节目将于近期全网播出,敬请期待!)
以下是36氪与罗振宇的对话内容,经摘编:
「学分银行」出世,人的每一次学习都被数字化
36氪:到2033年,您所看到的,确定无疑会发生的,并且有巨大影响力的事情是什么?
罗振宇:我觉得未来社会,或许会出现第三个信用体系。
以目前的信用体系,可能会从三个维度来判断一个人的价值,第一,你拥有多少财富物质;第二,你链接了什么人?你自己的身份,你爸妈的身份,你认识哪些朋友?
目前,前两者基本都实现数字化了,你拥有的物质,银行知道;你的身份,微信后台知道。
第三个维度,你认知能力如何,是不是很上进,学习的强度和效率如何?这些数据还是一个灰箱,只有一些非常粗糙的鉴定标准。
比如大学毕业证书是一个标准,但是只能证明你高三那一年的水平。你30多岁甚至40多岁了,大学毕业证已经无法证明你的学习状态。
未来10年,我猜想,社会对人学习状态的鉴定标准,信用体系,数字化程度会加深。这套体系,可能会像我们的银行账户一样清晰可见,可以简单称为“学分银行”。
学习的信息灰箱正在被一点一点的打开,数字化。
36氪:这个新体系的核心,是评价这个人当下是个什么样的人,还是评价此人未来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?
罗振宇:这套新体系的核心可能是社会信用。我听一些银行的朋友说,他们判断一个人的信用,很重要的维度就是,此人这辈子换过手机号吗?银行一旦发现,此人一生换过3~4个手机号,意味着此人切断过3~4次和原有社会关系的联系,这就已经代表信用的下降。
你读了一本书,上了一门课,看了一个演出,是不是就意味着你特别好学?不见得,但是社会信用体系就是这样,一叶知秋。
这套体系评价的,还有人的进步速度。最近我就听一个大厂老总说他们对每一个新入职的员工,会发一份文件,介绍公司的一些业务。重点是后台会监控,这个员工打开看了吗?
如果后台监控,员工三天内都没有打开过这个文件,直接谈离职,而且不会告诉原因,因为这暴露了两点,第一你不爱学习,第二你没有融入我这家公司的意愿。
数字化系统已经以如此精确的方式每分每秒盯着你,这是非常毛骨悚然的。
36氪:今天我们为收入、教育、医疗焦虑,以后我们要为无时无刻围绕我们的学分系统而焦虑吗?
罗振宇:我觉得我会焦虑,整个现代化就是这样一个过程。
过去几十年,关于个人数据隐私,有一个风起云涌的潮流,很难说这是数字社会迫害大众,但是你永远拦不住,有一类人会主动地铺路。
比如我求职的时候,我告诉我的公司,我过去一年我读了多少书,我上了多少课,我要掌握什么技能,这事口说无凭的,我有学分,在区块链上有不可擦除的痕迹。
你当然可以保存你的隐私,但是当越来越多的人利用学分系统来建立自己的优势的时候,你跟不跟?
36氪:这套系统会是什么样的?和人有什么关系?
罗振宇:或许未来它会跟所有想上进的人有关系。现在已经有了国家开放大学正在搞的学分银行。
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司,社会教育机构,甚至是展览馆、博物馆会把自己的门票系统接入学分银行。然后,很多人在求职的时候,在社交平台上呈现自我的时候,会把学分银行的评分展露出来。
现在的各大招聘网站,也会接入关于一个人的学习能力的数字记录。现在我们用的都是自己写的简历,每个人的能力都无法被精准衡量。
10年内,社会也许会陷入一轮新的焦虑,学分的军备竞赛。
我觉得这个系统它不可能是完全公平的,就像科举制,也只能证明这个人能够写好八股文,但是并不证明他有当官的能力。
36氪:这套系统可以识别一个人比别人有更强的进步的意愿,又能发挥什么作用?
罗振宇:可以更快地识别出可造之材。
更先进的选拔人才的体系,去识别,选拔人才的进程是一直在进化的,但是这种系统从来不负责终极公平。
整体而言,知识系统去测量一个人的知识含量,意义是越来越下降的,这套系统后续会趋向,测量人的学习能力和效率,形成新的筛选机制。
36氪:在积分体系之外,这套系统如何评估人学习好不好?
罗振宇:未来,所有要准备被社会挑选的人,可能都要面对学分系统的压力。这套系统,对企业也提出了要求。
比如,企业要想招到一个不错的人,我不能只拿工资说事,我就告诉你,你加入我们公司干三年,我们内部有一些课程,分数可以进学分银行,你在这里干三年,还可以刷出新的学分。
这套系统会倒逼所有的组织身上也带有学习的机制。现在,为什么大家愿意要华为的人,华为的工作经历证明了此人通信行业的能力。你说你是阿里P8,P8的画像就证明了你的综合素质。这个序列级别就很像是阿里在人才市场的信用货币。
36氪:这个认证主体会是公司吗?过去我们看到一个人做了什么事情,往往都是在他求职的时候放在简历里面,但是也无法测量真假。
罗振宇:未来也许会有区块链系统,解决真假的问题。数字化系统一定会遇到数字隐私的保护问题。将来,我学习情况,学分输入在系统里,但是要打开给别人看,需要我同意。这个保护,恐怕这个只能是公权力来干。
36氪:有了您说的这套系统,我们可以告诉年轻人说你去成长。这套系统,可以把想要上进的人的努力去量化,可以让真正成长的人得到支撑,会让并不想成长的人焦虑。
罗振宇:未来社会,人真是焦虑体质的话,会觉得越来越残酷。
得到的很多用户会相信,我未来肯定比今天好,我的努力会有用。
这些人其实有一种非理性成分,因为谁也没有告诉你,你的努力一定能兑换成结果,但这些人就是信。包括我在内。这是一种盲信。
我说钢琴就是这样的一种活动,每一份努力都能兑换成结果。但是,真实世界,像钢琴这样的事太少了。
未来的学分系统,我觉得会让你付出的努力,至少让别人能看见
36氪:一个25岁的人可以通过他的硕士学历来证明自己,而45岁的人群,除了极少数的功成名就的人之外,其他人没有什么显赫的社会身份的时候,怎么来证明自己?
罗振宇:年轻人要面对的可能是整个教育系统的一次很大的颠覆。从评价角度来说,社会不会再满足于简单的颁证,社会需要更精细的数字化工具衡量人。
可年轻人再拿一个毕业证书,已经不太说明问题,数字化系统已经自动把你在学校上课的情况,图书馆借阅、参加社会活动的情况,都用算法给你算分了。
社会很可能会跳出校园的墙外去建立新型的信用系统。2500年前孔老夫子跳出来说来给我一刀腊肉,我就在外面搞一个教育系统,这件事情并不新鲜。大概率未来会有新技术去实现。
36氪:您所倡导的这个系统能够搭建成功,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?
罗振宇:我觉得两个,第一个是公权力,政府监管出来之后,然后就开始出现了信用体系,这是一个关键节点。第二个关键节点,就是社会声望的算法会出现。
36氪:据说在蚂蚁芝麻信用里面,你的信用分,跟你的朋友是谁是有关系的。这套系统会和人际关系有关吗?
罗振宇:将来所有有声望的人,他都可以给别人发行自己的声望分。未来,我猜想会是声望的狩猎采集社会。
每个机构都要比拼,以声望“赋能人”
36氪:很多年以前电线杆上面会写“办证”,这是人类最核心的需求。最近10年,办证这个需求是否没那么迫切了?
罗振宇:社会竞争总有人会从兜里掏出一张你没有意识到的有用的牌,然后这些牌一旦帮助这些人冲到下一个高点,剩下的人就变成大家通用的工具。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。
但是,每个培训和课程都有证,含金量的衡量会有一个新的市场。
奇瑞有一个碰撞实验室,碰撞用的假人,比较贵的100万美金一个,为啥那么贵呢?因为塑料人完全模仿人皮肤的质感,里面很多传感器非常精,全世界做这个东西的公司只有美国某公司。我问,这个假人是因为技术特别高,我们的产品替代不了吗?
负责人说,因为这个公司的假人得到全世界汽车业认可,你不用这个假人,全世界汽车业不认你的实验数据。
所以,未来各种证也有含金量的问题,可能会存在无穷多的层次。
有点像现在股票市场。企业通过财报把自己的数据公开,基金经理搜集研究形成各种各样的报告。但是散户,最后可能无脑追随巴菲特。我并不需要懂这么多算法。
实际上,巴菲特就是古早的金融网红。很多人的能力其实已经被数字化了,比如说今天一个主播他有多少粉丝,增长趋势,带货的能力,潜力。
如今,人的能力被数字化,还是一种奢侈。未来更多的人,能力都会被数字化。学习能力和效率的数字化,促进了社会的更多公平。科举也不公平,但是比原来的九品中正制要公平。
36氪:45岁的人,如果不满意我的工作,未来还有没有机会换?
罗振宇:我觉得有一件事情会让社会变得更好,有了社会大学的学分银行,个体和组织,都更在乎声望。
过去,声望这件事情往往是伪君子的天下,谁是岳不群,谁最有声望。
但是如果真有社会的学分系统,会导致每一个组织的声望成为评价标准。组织也在被挑选,组织也要挑选员工,也要被合作伙伴和投资方挑选。
声望和品牌不完全一样,但是建立起来特别耗金钱和时间,都会成为无形资产。
可以把未来的企业都理解为一个学校,这些人在这个组织的这段时间,是不是获得成长,将来是会被数字化的。
就从这个意义上讲,企业的灵魂里面,学校这个要素就变得重要。实际上,任何一个组织的灵魂里面都有两个东西,第一是军队,第二个学校。军队就是要结果,提倡效率,学校要成就人,要有声望。
企业需要塑造人,建立声望,未来的企业,也被这套数字化系统卷入,变成声望的塑造者。
一个学校怎么变得很牛的?你像蔡元培当年做北大校长,凭借一个个更高声望的老师,一届一届的毕业生成长变成一个高声望的学校,然后100年的学校基本上就不会死了。
声望像齿轮一样只能单向累进,代言者突然吸毒了就会逆向,但是你和好声望的系统在一起,它就会不断的增值,这一点会成为未来组织很重要的衡量标准,你没有声望,你就没有办法赋能人,就找不到好的员工,也没有好的合作伙伴。
比如36氪这样的公司,采访了巴菲特,这个节目就变得更有声望,就更容易采访到下一个大佬,声望就是单向累进的过程。
36氪: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是你觉得非常看好,愿意拿着全部身家去支持的?
罗振宇:过去这10年衡量人和公司,都是以大为美的。
一旦说到创业,企业上市了,越大越好,那是一个鄙视链的维度。但是,有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这个世界和此前不一样,可能就是两口子做出了县城最好的一家奶茶店,跟一般的奶茶店的做法是不一样的。
从营业额的数字上讲,这个和一个上市公司差太远了,但是它一定有其了不起的地方。这样的的人很多,有一种人就是塑形者,就是把脑子里一个想法变成人间的一个实体。
36氪:两个做事的人之间,谁更好,是不是还要用“大”来评价?
罗振宇:可能要用时间长久,来衡量。
从人类的整个的文明河流来看,人类文明1万层大厦,我们就住在第1万层。我们这一代人只是获得了一个机会,但是,你能不能往这个一定会往前走的河流当中留一个东西漂到下一站,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唯一可以做的,有意义的事情。
36氪:那么,得到和您自己会为未来做什么?
罗振宇:有这套学分系统的畅想。我们建立一个声望的结界,就是一个虚构的,看不见摸不着,“声望的赋能系统”。
这件事情刚才我们讲在孔子那个时代就出现了,就是拼接更多声有声望的人和事在一起。
有时候我们去餐馆,老板和所有来这儿吃过饭的明星合影,只要他挂了一墙的明星。我们大概率觉得这是一个有人脉的餐馆,还不错,至少老板经营上肯定是很用心,让我们对餐馆平添了一份信心,就是声望算法。我觉得任何一个学校也是,你像我毕业的学校华中科技大学,校友张小龙,孟晚舟。
这几个人我可以吹一辈子的,实际上他们的成长跟我没关系,但我会有骄傲感。
这就是声望赋能,我以某种方式和这些人发生了连接,系统就自然把一种力量灌注到我的身上。得到做这个事,这条路就极其的宽阔平坦笔直。
得到,让更有声望的人来得到当老师,让更有声望的人来得到学习,让在得到学习过的人未来成长的更有声望,并且让其他人更能看到明白。
声望系统将来就是商业价值,只不过它的商业价值并不见得一定兑换为企业规模。
组织成长永远是有这两个维度,一个是在共识性下的规模,一个在历史性下的声望。我记得哈佛商学院的副院长看到得到做起来,看到有50万人同时在线学,他就到我们办公室来给我们做了一个采访,他问我一个问题,他说你觉得得到这样的学校会把哈佛干掉吗?
我说这完全没有可能,哈佛是数百年历史的学校,工业革命,二次大战都没有能够颠覆,怎么可能被这样一个小小的浪花冲击?
但是这反过来也在印证我们的信心,只要你坚持这种声望算法,让这件事情变得越来越久,就是一个声望搜集器,储蓄罐。这件事情太让人兴奋了。
36氪:这个系统会有助于储存自己声望的人越来越多吗?
罗振宇:这种人不会越来越多,依然是少数人,绝大多数人或许还是留在世界美好的小确幸里。
所谓的奋斗者们,第一他永远相信未来比现在好,第二他永远相信自己的努力会有结果。相信这两条的人其实并不多。
现在流行的躺平,每个人评价标准不同,对我来说无法接受,但是别人ok,能自洽就行。
36氪:学分系统的出现,会让人性更趋向于学习吗?
罗振宇:学习其实是人性的一部分。十一学校的李希贵校长讲过一句话,做管理工作的人,叫让人性中的天使起舞,让人性中的魔鬼沉睡。
我在琢磨一个词叫涉猎,成年人学东西,好像只能涉猎一点,涉猎这两个字的本意是趟水过河,必须得有目标,猎这个字猎物就更是一个目标导向。
这个词告诉我们,你得有目标。在学习这件事情上,很多人定义不出来目标。未来这个社会学分系统,可能有一个好处,让这个社会出现了更多有意义的目标。
人工智能不会替代人
36氪:最近,以ChatGPT为代表的AI的风暴又掀起来了,在人和机器的关系发生变化之后,人类的知识和学习、工作会被替代吗?
罗振宇:我不太同意这种悲观的看法,人类历史上的技术革新太多了,可是一直从来没有出现过说机器完全替代了人,然后遍地是失业。
我不觉得会对人间会出现什么变化,一个科普作家讲过一句话,如果我们要从头做一个苹果派,我们需要从创生一个宇宙开始,因为没有宇宙,就不会有物种。
人类文明从一开始都是建立在大量的技术基础上,只不过这个技术你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,就像人类用骨头磨成针缝制第一件衣服的时候,你觉得这是一个伟大的创造,那问题是皮毛是怎么来的?
这一点都不重要,对人来说,真正重要的事情是我怎么用它。这是做事的人。
我们公司内部也有讨论,得到要不要推出一个ChatGPT的课, 我说我跟同事讨论,我说请问这个课应该是啥?ChatGPT对于我们,就是变成了我给一个题目,它输出一篇文章,这不就是一个编辑?这是长期存在的职业了。
我只关心新的技术出现之后,人的变化。所有的事都在人间,都是人和人之间的事,从来不存在一个人工智能算法和人之间的竞争,只存在不同的人利用不同的人工智能算法的竞争。
36氪:未来有一天,ChatGPT的能力进一步提升,得到的课程是否都可以用它来生成,或者它直接给我上课?
罗振宇:绝无可能。内容和内容起作用的方式绝不在于认真逻辑和准确性。你看古人易经讲算命对吧?为什么要用特定的乌龟壳?卜卦的人要焚香沐浴?只有这样你才会信。
我们只要是人,活在人间,人和人之间的互动永远是这个世界的最核心的算法,剩下全是工具,这是我坚信的一点。
前两天我去到国家大剧院看了一场演出,这个演出演了几百上千场,体验是一模一样的,但是,现场的真正的高潮点是什么?是谢幕。
只有谢幕,是今天晚上的演员向今天晚上的观众的致敬,那种欢笑声和鼓掌,只属于今天这些人。
36氪:您毕生追求的东西是什么?
罗振宇:我愿意追求在这个世界上留点啥。把一个想法变成一个实在之物,对我来说诱惑非常大。
X 关闭
- 太阳能